鞠祿龍先生
「我總認為世界上,沽名釣譽的人固然不少,而默默行善的人必然更多。」第一金董事總經理鞠祿龍先生認為,行善不應該受任何形式所限,行善就像個人修行,懷著真誠的善心,從每天幫助身邊每一個人開始,最終達致回饋社會。
受幫助的人,根本不需要你的施捨與同情!
「有一次去荔枝角做探訪,探訪對象是一班身體有缺憾的小朋友,有些只有三隻手指,有些五官不齊全等等。」鞠祿龍先生憶述當天的狀況,「假如你是一個盲人,你看不到他們身體的缺憾,你光是聽到他們熱烈歡迎我們的喝采聲,你會知道這裡是一個很歡樂的幼稚園」,「但是那時候,我身邊有一個女義工突然痛哭出來,口中一直唸唸有詞說:好慘啊!好慘啊!」鞠祿龍先生說話的聲調愈來愈高,而且有點氣憤:「天啊!你知道你在幹嘛嗎?他們很好很開心啊,這些小朋友根本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會嚇倒他們!趕快出去整理一下情緒!」鞠祿龍先生認為,行善時不應該帶有一種強烈的主觀意識,應該是用一種同理而非同情的心態去對待接受服務的人,因為同情的心態會以一種高傲的姿態去看待受幫助的人,因此會對他們造成更多的傷害。「我分享這個小故事,就是想告訴你,受幫助的人,根本不需要你的施捨與同情!」
艱困的童年,讓他明白公平的意義
「很多人都以為我是『含着金鎖匙出生』,但事實上,我童年跟大部份的小朋友一樣,在一般的住所長大,每天為大人買早餐,到樓下的幼稚園上學。」鞠祿龍先生透露,由於孩提時代吃過苦,讓他很清楚明白,在這個社會上,每一個人有公平的起跑點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成為他行善幫助低下階層的動力。「我也有一個很有錢的朋友,他家裡真的超級富庶,他一出生已經是人生勝利組,起跑點已經比任何人高,但是,他不願意努力,他經常埋怨他爸爸不給他零用錢,因此,他決定要跟他爸爸賭氣:『他要我成才?我偏偏不成才!』」鞠祿龍先生感到一絲無奈與惋惜:「他起步點已經比別人高,但偏偏不努力,看看在這個社會,有多少低收入的人士每天營營役役,辛苦工作,也得不到他那種優質的生活」,「如果現在有一些弱勢社群只是在起跑步點上比別人低,但是願意透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自身的命運,我定必拚盡全力去幫助他們!」凡此種種,這些的經歷讓少年時代的鞠祿龍先生在心中種下積極行善和創造一個公平社會的決心和使命。
人生在世,為萬事感恩,幫助身邊每一個人
「行善不應該受任何形式限制,不一定是捐錢或做義工,只要存心感恩,每天積極幫助和貢獻身邊的人,亦是一種善行。」鞠祿龍先生自高中時代起,就在美國生活到大學畢業後,才回到香港從事金融投資行業。「畢業多年後,我一直難以忘卻美國的生活,和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因此在我獲得事業上的第一個高峰後,我決定要啟動一個感恩之旅,跟那些幫助過我的人見面,請他們吃個飯。」鞠祿龍先生懷著感恩之情,重回美國舊地,穿州過省,追尋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那時候,我已經跟我的高中室友失去聯繫多年了,他是一個很幽默開朗的人,他的思想和個性對我有很多正面的影響,因此,不管怎樣,我一定要跟他說一聲感謝」,「當我再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的經濟狀況好像不太好,老婆也懷了第二胎,想換一棟新房子,但又沒有錢」,「我二話不說,我與他組成一個基金,就在那裡買了一棟一千萬港幣的房子。當我有能力幫助一個有恩於我的人,我就有這個權利和義務去幫助他們」。